专家解读跟帖评论新规:严治网络水军 强化平台责任

“未经认证不得发帖”、“网络论坛不得有偿删帖”、“打击违法网络公关”...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近日发布的《互联网帖子评论服务管理规定》和《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两项规定引发业界和网民热议。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我国网络治理立法进程大大加快,现已进入查漏补缺的新阶段,两部新规的出台成为我国构建网络空间新秩序的又一建设性举措。
汕头大学国际互联网研究院院长、互联网实验室创始人方兴东(微博)表示,对帖子的评论,这种网民经常性的日常行为,却缺乏回应体系,正在进入一个有章可循的监管阶段。对于“论坛社区”的新规,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伟认为,有利于推动互联网论坛社区的法制化进程,保护网民的合法权益。它既是《网络安全法》在互联网论坛社区领域的具体应用,也是服务提供者依法办网的指南。
完善实名认证,严控“网络水军”
新闻报道帖子、微博微信评论、视频弹幕逐渐成为网民参与网络空间讨论的重要方式。而“网络水军”和垃圾机器人随意制造不良信息,导致网络混乱。
我国互联网实名登记制度在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中已经明确,今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网络安全法》再次重申了真实身份认证制度。此次公布的《互联网后评论服务管理规定》中提到,根据“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后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对注册用户的真实身份信息进行认证,不得向未对真实身份信息进行认证的用户提供后评论服务。
“该规定首次界定了帖子评论服务的内涵和外延,明确了‘后台实名’、信息保护、审核管理、不良信息处置等内容。对于提供跟帖评论服务的提供者,明确了政府部门的监管责任,强化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主体责任,也强调网民加强自律,符合互联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方兴东说。
《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也明确要求,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要求用户通过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后注册账号,对论坛发起者和管理者实行真实身份信息备案和定期核查。“真实身份认证制度不断完善,有利于减少电信诈骗、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等违法情况。”对朱说道。
打击有偿删帖遏制违法网络公关
不少网民反映,一些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商或其从业人员通过有偿删帖、发帖、推送等方式谋取不正当利益。“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和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市场秩序。”国家网信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针对非法网络公关等乱象,《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第九条明确规定,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提供者及其从业人员不得通过发布、转载、删除信息或者干扰结果呈现等方式谋取不正当利益。
“这个规定把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作为重点内容之一。“国家网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新规还明确,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建立互联网评论服务提供者信用档案和黑名单管理制度,加强对互联网评论服务提供者的管理监督和惩戒。
朱伟认为,根据我国刑法、侵权责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这一具体规定既强化了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公民的知情权和表达权,也遏制了利用互联网传播“公关黑稿”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对于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平台越大,责任越大。
去年“卖病贴”等事件引发热议。网民普遍认为,互联网论坛社区的非法商业运作和虚假广告给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了隐患。
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为规范相关经营活动,保护网民合法权益,《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首次明确,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提供者开展经营和服务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恪守商业道德,诚实信用,承担社会责任。
“公众对上述事件的强烈反感,也证明了平台越大,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就越大。”朱伟表示,《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中特别强调“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信用”。一个只关注商业价值,忽视社会道德的企业平台,很难走远。这种“短视行为”不仅会损害公众利益,还会失去企业的用户基础。“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法律责任是红线,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是核心。”朱伟说。
“网上信息管理,网站应承担主体责任,政府行政部门应加强监管。”国家网信办相关负责人强调。在《互联网帖子评论服务管理规定》中,也明确规定了网站的主体责任。比如,建立预审后发制度,做帖子评论的“把关人”,维护帖子评论的良好生态;加强弹幕管理。提供弹幕服务的网站应在同一平台、同一页面同时提供相应的静态信息内容,防止弹幕链接传播非法信息。
(原题为《从严治理“网络水军”强化平台责任——专家解读》)